尊严儿童两会发声:设立儿童保障第一责任人,切实杜绝儿童乞讨行为
2017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李兰老师向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递交了《设立儿童保障第一责任人,切实杜绝儿童乞讨行为》的提案,从儿童尊严出发,呼吁社会建立“儿童乞讨零容忍”的理念,建议在国家、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中,成立“尊严儿童”工作小组,明确其责任,并任命一位具有相应权力和能力的责任人进行统筹协调,专职负责儿童福利与保护。 同时,搭建全国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整合成“尊严儿童”中国地理分布地图,从而形成全民监督的体系,支持各地各级公安部门、城管、民政局、公益组织等救助机构,实时掌握信息,及时解决乞讨儿童的具体问题。 3月9日,李兰老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进一步谈了她递交此份提案的初衷,以及对于建立“尊严儿童”工作小组建议更深层次的看法。 澎湃记者:请问您为什么提出《设立儿童保障第一责任人,切实杜绝儿童乞讨行为》这个提案?是什么事情启发了您?是否与复旦师生呼吁新年陪乞童站一分钟有关系? 李兰老师:我是从事人才研究工作的,因为这些年担任了民建中央妇委会主任、全国妇联执委和中国人才研究会妇女专业委员会会长,有机会对女性人才成长及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方面问题有更多关注。由于和上海复旦大学有些课题交流,得知倡导设立的“有知庐”从去年开始建立尊严儿童地图,并在今年1月1日发起陪站一分钟倡议,呼吁社会关注乞讨儿童,觉得学者们参与社会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生存、关心儿童身心健康,并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动员社会力量的探索很有意义,这两个月看到不少新闻网站和微博平台都进行了报道,社会反响很大。这次“两会”召开,希望能通过政协提案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重视,更好地推动从源头上解决乞讨儿童问题。 澎湃记者:您怎么看待“儿童乞讨零容忍”这个理念?您认为这个理念的普及程度怎么样?能否深入谈一下? 李兰老师:我很支持这一理念,因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幼小的花朵,生存、发展和人格尊严的建立和维护都是大事,值得社会关注、关怀和支持。形成零容忍的氛围,是从思想观念源头上建立起对此事的态度、决心和信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不应该让孩子去乞讨,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社会爱心人士参与,使这一现象逐步得以改善和解决。 目前,有很多同情乞讨儿童的爱心人士因为各种原因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可以帮助到他们,有些不得不放弃参与和支持,也有些人质疑、嫌弃、不闻不见。要普及“童乞零容忍”的理念,需要政府多部门推动全社会参与,正如提案里提到的,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宣传“零容忍”的理念,在学生、家长群体乃至整个社会达成共识。同时,各媒体平台、影视文化作品都可以在零童乞的理念普及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澎湃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建立“尊严儿童”工作小组的想法吗? 李兰老师:法律上对于乞讨儿童权益的保护都有很明确的规定,难点在于乞讨儿童问题复杂,涉及安全、教育、医疗等多领域,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并由明确的责任方统筹管理。尊严儿童小组的成立也许能够更高效地调动各方资源,权责明晰。 澎湃记者: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搭建全国联网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畅想吗?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做的怎么样?国际上有没有可以见借鉴的经验? 李兰老师:我了解到地理信息系统在这方面的运用也许能够为政府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为乞讨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数据支持。在手机客户端软件和网站上,任何一个公民可以实时上传乞讨儿童的信息,并在地图上以明确地理坐标展示,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能依据这些信息及时反应。这是借助技术和科技力量,减少“搜寻”的人力成本,让人人都能简便地操作,帮助乞讨儿童。同时,最终能显示各个地区的童乞统计。详细的统计数据能帮助政府解决儿童乞讨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另外,这个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用于其它涉及儿童尊严的实时信息传递,比如校园肢体暴力等。 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地理信息系统。国外的例子,amber alert,国内的团圆系统,都只有报警和通知附近的功能,没有地图形式,但没有针对乞讨儿童的。建议有关机构可以尝试一下。…